第五届中国电脑教育年会11月14日在京开幕,此次会议的活动主题为“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会者就中国电脑教育20年发展回顾、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发布、中国数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和职教、农村教育及区域数字鸿沟的瓶颈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等诸多会议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会议还举办了中国电脑教育20年有奖征文、教育行业优秀IT应用解决方案征集、编辑出版《中国电脑教育20年纪念特刊》、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数字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等多项活动。来自教育界、企业界的代表纷纷发言,积极参与,共同讨论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话题。
 

 

    

  教育年会: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发言

 

 

 
 
    到今年为止,我国信息技术普及走过二十年的历史,二十年来我们有太多的感悟和悲喜,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内容到方法,都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首先请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为我们发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普及情况分析的演讲。

    王晓芜:我今天想谈一下这几年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个人观点。既然是论坛,主要以谈观点为主。
 
    一,教育信息化必须优先发展,这也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面,对教育信息化,对创新都有很重要的篇幅来讲,作为目标来讲,我们国家今后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其中教育对信息化篇幅里面提到,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同时也提到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建设全面需要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字面上看,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相衔接的环节就是这几个字,但是我觉得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所有表述,我这里拿了十七大报告,第八章里面第一个优先发展教育,建立教育强国。无论这里面提到的目标或者要解决的问题也好,大家可以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在每句话里面都应该有它的用武之地。
 
    对于社会信息化,我想十七大报告可能也有很重的分量体现。如果我们要建立人才资源强国的话,比较着眼于教育最终的目标和任务。要服务于社会,今后若干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这就把我们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明确赋予了它的内涵。
 
    再比如文化事业。比如在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其中也用非常重的笔墨提出,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技术,来挖掘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实现我们繁荣文化事业,这个也非常明显需要我们培养这样的人才。
 
    像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信息化建设更是放在重中之重。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信息化的军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两个作为今后国防和教育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来,其中赋予信息化很高的责任和地位。
 
    从社会信息化发展总体来看,我们国家制定了2050社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一个总体目标。对于教育,也曾经试图提出来,叫做2020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当然我们没有面向社会,没有公开。
 
    总的讲,这和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基础一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应该在社会信息化总体进展当中起到先行的地位。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应该着重人才的培养,也是未来信息的发展。要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实现改变,也要和未来社会需求相结合。这个也是未来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最近谈到一些教育信息化投入上,我后面还会讲到。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实际上我个人感觉,这八年来,特别是基础信息化教育的投入各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困难,特别是中小学信息化的投入,也 带来了我们IT业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客观说也是拉动了我们国家良性的GDP发展,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在从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来看,教育信息化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对照美国,我曾经在普通场合也讲过。美国对教育信息化讲的认识问题也是这样。美国在2004年底的时候,曾经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报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痕迹就是对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它们的报告提出来认为,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将是美国应对二十一世纪发展和挑战的重要技术。也就是把信息技术,特别是机遇网络的信息技术发展,作为美国今后一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也认为,这是保持美国在世界范围创新地位的一个重要基础。美国希望,它也认为信息技术是它保持创新地位的基础。其中在科技、教育、军事、社会这四个方面,都赋予了信息技术以重要的地位。这是美国人对它的认识。当然我不敢说美国人的认识绝对正确,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美国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它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呢?是在世界上两个非常小的国家,社会信息化,也包括方方面面的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超过了美国,超过的比例也就是百分之一、百分之零点几,美国就会针对这两个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反思。这点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再一个,想对我们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结合今天主办方给我提出的题目,给全国教育信息应用普及情况的分析。我认为究竟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重要的还是观念和认识问题。
 
    这八年来,从作为一个直接的参与者,我现在仿佛回到八年以前,提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制定撰写这个文件的时候,现在当然在座的人也不多了,只有我还在坚守这个岗位。我觉得重要的这几年还是观念,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内涵的认识。
 
    从大的方面讲,我觉得我们对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还需要在信息时代加以更高的认识。这是从宏观上讲。我们怎么样用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现小平同志提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应该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和内涵,我刚刚听介绍,上午本大的一个教授也提出来,现在软件是个瓶颈,我个人感觉,映射到我们教育界和中小学,更多是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内涵本质的理解,可能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再从微观上讲,我们走了八年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路,这八年的路的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今后的道路怎么走,我个人觉得,仍然需要,也包括我们在座各位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回忆一下我们所走过的路。分析一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普及情况。
 
    教育信息化从2000年推进以来,它的理念非常好,提的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围绕这个理念,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信息化中,我们在这八年中,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留下了一些有痕迹的东西。
 
    比如在我们现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可以说发展超过我们的预期。因为这个是社会或者我们孩子们对于信息技术更加喜爱,或者对时代更加的影响。我想我们中小学对信息课的内容,孩子的接受和喜爱程度应该是比较乐观的。
 
    再一个,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网络建设还是信息技术的建设,这方面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很多贫困地区也有了基于现代化的这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条件设施。
 
    再一个,学校的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都有了提高。现在相当多的地区老师可以直接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他的组织教学。
 
    像以农远工程为象征的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这个我想可能在座各位很多来自中西部地区,从2000年提出教育信息化之后,到200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西部地区,不能在信息时代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所以提出要实施农远工程。这项工程我们号称百亿工程。今年最后一个二十亿投入进去了,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大于我们对它所期待的教育上面提供的作用,当然它在教育上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放大了教育,包括整个教育内涵来讲,教育信息化包括远程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包括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也包括一些标准,在这不多讲了。这是我对我们前八年,教育信息化走过的历程,把一些有痕迹的东西做的阐述。
 
    我个人认为,这八年来,我个人作为一个参与者而言,还是有着深深的担忧,也可能是杞人忧天,我本人看这个现状是乐观不起来的。之所以乐观不起来,是对照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甚至于对照第三世界的一些落后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也包括在座的各位,主要精力从事基础教育的地方的教育行政官员的高度重视。换句话说,教育信息化已经落后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和它的趋势,我个人认为也落后于科技和整个时代的发展步伐,这是我个人以为应该引起在座各位的思考和担心的。
 
    我个人也觉得不怕我们前进中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也不怕我们有曲折,但对照我们对今后道路的预知,或者对今后道路的预想来看,我们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还没有一个清醒或者有把握的认识,这点值得担忧。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一个事务的发展规律是上升的,但是对照我们提高信息化的概念来讲,如果是螺旋式上升,哪怕幅度小一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兴奋或者积极起来。但是我感觉我们可能还是在螺旋式徘徊,最重要回到一个原点。甚至还担心,我们在螺旋式下降。有时候平向的比喻,开过飞机的都知道,螺旋式下降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失速,这是非常危险的动作。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这八年来,我个人觉得,为什么这么提?我个人有这么一个观点,因为这是一个内部的论坛,在座的各位都是从事教育信息化,或者从事教育的官员们,所以我觉得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方法,它的作用、本质这几个方面似乎没有一个清醒和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足够的研究。
 
    现在试想一下,我们已经走了八年的路,到2020年,还有12年,转眼间这已经过去了八年,反思我们现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方法、作用、本质的认识,我们都可以问一下,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也就是说,我可以预知到今后五年、十年教育信息化的路或者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个人的结论就是似乎没有。
 
    第三个方面,结合如何面对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就是说,怎么样提升我们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我用一些案例讲一些观点,也结合会议主持方给我提出的做应用情况的分析。
 
    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当中,这八年的路来讲,我们更多关注了信息技术在我们传统教育中的作用。如果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应该更加注意教育信息化的三效,就是效益、效能、和效应。我们在这八年中,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课程整合也好,还是课程资源建设也好,还是课堂建设也好,我认为更多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传播工具,作为一个媒介手段,局限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或者丰富课堂教学的色彩。而且这种质量的提升,还是基于我们传统的以英式教育为指标体系衡量的。这个是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我们更多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更多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给媒体的变化。大家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我们的教育水平,这句话在课堂教学来讲没有错,但是放到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技术对我们教育的影响来讲,我个人讲,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这个不展开多讲,大家可以去看看,对技术的媒体化作用,美国的专家在1973年曾经提出来,如果我们过多关注它的传播性,媒体的丰富性来讲,就像现在我们讲的课堂呈现的经典化、艺术化现象,我个人认为还是对信息技术有足够的了解,它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特别是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轨迹不太了解。我客观提个建议,我建议电脑教育部将来可以跳开教育讲技术,给我们教育界的人从技术角度讲一讲。大家也可以回去了解一下,信息技术发展四十年,它的轨迹非常清楚,它会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甚至会改变我们,哪些是改变我们社会的,哪些是丰富我们自己的,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也是因为我们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对信息技术不了解,因而我们热衷于做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它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绝对不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本质。
 
    刚才我提到三效,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衡量它的效益的话,我们会感到困惑。也就是这个困惑体现在我们投入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推动我们这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是每年我们升到著名的高等院校学府的人还是那么多,也有人提出来,我投了这么多钱,我的高考水平还是超过零线,超过别的地区,这个就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结合太紧考虑的。
 
    作为效能来讲,大家可以认识。教育信息化发展这八年,对我们现在这些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的信息素养,对他们今后走到社会适应信息技术适应社会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他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总而言之,现在这些孩子的信息素养,经过我们八年的工作,的确有很好的飞跃。如果在这点上,如果我们不去挖掘它的意义的话,我们对我们的投入就会产生怀疑。
 
    作为效应,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对国家整体发展而言,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在今后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时候,在我们推进这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时候,应该有三个角度的看法。从它的效益、效能和效应来看。
 
    第二个想跟大家交流和探讨的观点,应该进一步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建设。
 
    客观地说,为什么这样想呢?可能带点哲学的话题。
 
    我个人感觉,在技术理解上取决于我们在思维上,对新的事务,对信息技术,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者信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再通俗讲,信息技术究竟在哪些方面给我们带来变化?
 
    我现在记得,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无论是世界的媒体还是国内的媒体,无论是IT业内的人还是IT业外的人都会对我们感到恐慌,都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而信息社会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生存、学习,方方面面都会改变。这几年我们走的路有觉得改变的,也有觉得不过如此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没有变。现在我们如果还按照我们传统的以知识点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思维和方法来看,我们这么多年,从人惯经历了电惯,也经历了机惯,现在也正在经历着网惯。这些观念,就是我们教育上如果观念不变的话,任何好的技术不会改变,这取决于我们教育一直把人的知识的含量,作为很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衡量人才。
 
    事实证明,这样的以知识堆积为含量这种人才,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举几个例子来讲。
 
    一个是对教育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也就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客观说,我们现在在中小学,包括各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我这句话不太科学,但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只做到或者只看到信息技术20%不到的含量。也就是我们一直热衷于文本的信息化。我们一直热衷于文本传递的多媒体化。从信息技术全部的内容来看,起码我们可以向左看,或者向右看,向左看就是人工智能这些,我们在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控制,这种基于自然信息采集的内容上,在我们中小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说往右看,这种基于图形计算,或者利用工具计算的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或者实施过程中是非常缺乏的。无论是我们中小学的什么课程,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目标,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都有对孩子适应未来思维的培养。在这点,我觉得在我们目前推进教育信息化中,没有很好的体现。
 
    我也想举个例子。上午杨院长提到软件的问题。我们在这几年试图把一些国外的,或者中国的高级专家们研究出来的一些培养现代科技环境下的学生思维培养的软件,免费送到中小学去使用。但是几乎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学校接受不了。这个软件叫科学计算软件,这个对孩子培养,在信息时代怎样建立图形思维,培养这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软件,这个中小学校长讲,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出一道题,这个孩子十分钟能答出来,我相信他没问题,如果十五分钟答出来,我觉得还需要提高一下,他的高考可能达到七、八十分,如果这个孩子的题三十分钟没有答出来,这个孩子高考根本没有什么希望。试想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能够被他们接受吗?
 
    第二个问题,我曾经是速心算的协会的会长。很多的孩子,心算的能力很强。我们是不是需要把每个孩子成为速心算的专家?我也曾经半调侃的说,美国的人造卫星也好,中国的宇宙飞船也好,有多少是通过速心算解决的?我记得前两天数学界解决了一个试测原理,提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理念,他的诺贝尔奖就拿在手中了。在现代社会一定要学会基于机器的运算。我们现在已经换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不是以人的特殊天分才能为衡量目标的。
 
    第三个观点,我想讲一下,关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三维目标作用的认识。
 
    所谓三维目标概括讲,也是结合我们这几年教育信息化走的路来讲的。作为教育,大家可以去分析,一个像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无疑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它的政治、社会意义要大于我们在实施这项工作的基准含量。在实施农村的百亿工程也是这样。
 
    像我们温家宝总理提出来的,我们教育不但能上学,还要能上好学。这个好学,我个人理解就是一流的教育,也就是像小平同志讲的,我们教育要三个面向。小平同志并不是不关心教育的不均衡,他对三个面向提出来的时候,怎么从字面上看,也没有看出来教育提到农村。
 
    最近温家宝总理有两个举动非常感兴趣,一个是到北师大看到这个落后地区来的孩子们,再一次提到我们教育均衡发展。最后马不停蹄到了四中,四中是北京市教育的典型样板,它的教育质量的确是一流的。他在四中引用了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话,一个民族只看到脚下的路或者看到脚下的困难是没有希望的,还需要仰望天空的人,我个人觉得仰望天空的人需要我们实现一流的教育才能实现。我们一流的教育是对我们国家整体发展的一个历史责任。
 
    我们信息技术要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发展的个性化需要,也就是今天的孩子们,将来能不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有竞争里,就取决于他今天在学校的过程中能不能在信息技术中提升他。
 
    可惜现在,我们谈均衡发展的时候,大家可能非常的兴奋,也非常的敢谈,谈一流教育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讲声音很小。谈到个性发展,几乎鸦雀无声。这个不像我们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协调均衡发展的思路。
 
    那么你在你的优势下,你怎么是现在你的地区培养一流人才,怎么样使你的孩子们享受到很好的教育,怎么样让他们成为将来一流人才当中的一员,所以我觉得在教育信息化的提升水平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任务上,我个人认为应该全面的看待我们基础教育的任务,看待我们基础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挖掘我们教育信息化今后发展的内涵或者它的所在。
 
    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必须勇于创新。这个创新,我个人认为,我们最近在中西部地区,讲得应用非常多。这是对面上推动而言。但是对教育信息化而言,十七大报告用的是提高这个字眼。如果提高的话,我个人觉得要强调我们在应用上的创新,也就是创新上的应用。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对教育而言,它是个新事物,我们对它有不同的认识,这点我不再讲技术,所以很难讲清楚这个概念,但是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方。现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而言,是相辅相成的,或者相对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像指望信息技术一样,现代教育应该吸取现有的技术,已经足部提升我们一大截,同时信息技术在等待我们教育,也就是用IT的行话叫做在网络时代或者信息时代,没有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如果我们教育上提出的信息化的应用,落后于现在的技术发展,这种应用客观说,意义就远远不如我们创新应用。创新应用,应该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第二个创新是理论上的创新。在座的有很多的校长。我们这几年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之所以没有一个本质,或者能感到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在于我们理论体系或者理论的建设相对比较苍白或者比较空缺。我们更多用前工业时期的教育时期理论指导我们教育信息化,指引我们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实施步骤。这个有它相对的合理性,但是应该看到,这种理论体系架构的空缺或者苍白,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国外一个专家也曾经用一个形象的比方来形容一个时代痕迹的变化。我不妨引过来给大家做一个比方。
 
    教育对人或者对社会而言提了这么几个阶段。
 
    几个人有一本书的时候,就是圣贤阶段,大家需要圣贤指点我们,就像西方国家看圣经,我们看论语一样。
 
    第二阶段,当每个人有一本书的时候,这个就是教育的普及华了,他生存、学习的权利得到了尊重,他会得到自身的发展。
 
    当每个人有一支笔的时候,现在很多前后工业时期形成的这种媒体就是这种作用。
 
    当每个人有一支笔的时候,他可以参与到社会中,他可以发表这个见解,哪怕这个见解是错的,他可以发表他的观点。但是他作为社会的人的角色是非常明显的。
 
    现在国外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台电脑的时候。实际上基于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三者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社会。当每个人有一台电脑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他获取的资源相对来讲比原来大多了。而且不受其他人的指控,完全可以实现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也就是他个人的理想和个人的志向,可以从这里得到实现。当每个人有电脑的时候,有网络的时候,他可以在这个网络社会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这个社会,甚至干预到实施政治,甚至干预到法制体系建设中。包括北京市讨论交通安全法,我相信这个案例,对网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年会: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