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国家其实早已开始数字换代,在更低成本、更高质量的数字电影发行成为标准时,换代速度会更加明显。这股数字风潮直接吹自好莱坞:最大的工作室发现每发行一片数字电影,比胶片发行节省100美元,而后者成本是前者的10倍。因此他们一起投资新的放映机,而院线所有人也会更快地采用节省成本的技术。
胶片的淘汰也许会让一些电影迷暗自伤感,但对于渥太华基奇纳的某一角落,这却是一大振奋消息。因为许多这些新数字电影放映机是从这条加拿大生产线走来。
“几年来我们相继投入了1亿美元开发不同平台、市场拓展、工程设计等等,现在已能在全球生产数字电影放映机,”
加拿大科视数字系统公司的总裁Gerry Remers说。
科视是日本Ushio公司的子公司,但是设备工程设计和生产位于加拿大,与加拿大有着根深蒂固的姻缘。基奇纳工厂前身为一家加拿大公司Electrohome有限公司,历史横跨大半个20世纪,该公司从1907年创立生产留声机,后来在广播电视和电视机生产上卓有成就。
上世纪90年代,Electrohome怀着数字将改变将来的信念,投资于数字放映技术,并获取了德州仪器的许可技术。经过一段长期的Electrohome低迷,它于1999年将放映机业务出售给了Ushio,Ushio同时还收购了一家名为科视的加利福尼亚机械胶片放映机制造商。现在,老的Electrohome工厂再次焕发青春;科视数字公司每月大约出厂900台放映机。
公司现在全力引领全球数字电影放映革命。全球预计共有140,000块电影银幕可数字化,其中已有50,000多块已完成转换。其中接近半数是采用科视产品。
在工厂一处工人们测试刚组装好的放映机,确保质量工作正常。测试要求他们观看数小时的电影。
“我们对《阿凡达》滚瓜烂熟,都能倒背如流了,”技术员Rose Murphy说道。
James
Cameron的恢宏大片对科视的成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Murphy女士都在问她老板要一份《变形金刚3》)新3D技术只能使用数字放映机,在过年一年半内,许多影院为满足众多大片的要求,开始安装数字放映机。
3D的到来为电影院带来了福音,因为它们可以增加票价的收益,抵消新设备的成本。但是一开始因为无人愿意支付高昂成本,数字放音机的推广一度受挫。因为成本压缩的压力完全落在工作室之上,院线拒绝为每台40000到60000美元成本的新放映机买单。
但是发展到2005年,工作室想出了一个办法:“数字发行费”。从中影院可以向金融合作商那里贷款安装新设备。而数字化革命的最大受益者电影工作室则慢慢偿付成本。Empire和Cineplex现在就使用“数字发行费”模式,支持数字设备推广。
影院所有人当然也可从中受益匪浅。数字发行只需一块硬盘驱动器,不需运送笨重的胶片盒,并且一台服务器可以操作多个影院。对于那些曾经被影院戏谑成“悠悠球”的高要求电影放映,他们需要将胶片带装上一个放映机后,然后再去隔壁另一台放映机上,才能在两个影厅内“同步”播放一部电影。而利用数字技术,他们则可自由掌控任意播放。而且质量更好,数字电影不会随时间破损或褪色。
“全新35毫米发行对比数字发行,很难发现他们的差异……但是当放映200次《哈利波特》后,区别就大相径庭了,”Cineplex执行总裁Ellis
Jacob说。
Cineplex在推广中,会在大约1300块屏幕上使用科视设备。Empire则与公司的比利时竞争公司Barco合作。
技术革新活跃了基奇纳300,000平方英尺工厂,一派鼎盛: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内工会工人马不停蹄,到目前为止,此类生产还未曾外包海外。“发行成本一直是困扰一个世纪的难题……在5年时间内,这一切即将改变,”Remers先生说,“我们永远在改变行业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