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硬件到内容的全线提升--4K电视发展的基础与机遇

 

    

 

     [投影之窗消息]  2013年,中国六大彩电厂商——TCL、创维、海尔、长虹、康佳和海信,均已推出55英寸以上的4K电视。创维和长虹等还实现了39~84英寸的全覆盖。价格从不到万元直至近10万元。据统计,2013年1月到10月,4K电视销量并不高,市场份额只有1位数。这一方面是因为4K电视刚推出,消费者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是,55~65英寸的主流产品价格高达数万元,这已超出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另外,从各厂商主打高端消费人群的推广战略也可看出,4K电视普及尚需时日。

    价格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整个面板产能没有完全释放出来。4月的供货量仅为10万片,到年底可能约50万,2014年第一季度约80~100万片。随着面板供应的增长,大尺寸4K电视将呈现明显的普及趋势,销量将达到783万台,约占整体份额的17%。其中,各厂商主推的55英寸产品将占该细分领域的1/3以上。2013年是4K电视的元年,从不断走低价格的市场趋势来看,4K市场将在2014年启动,中国将成为4K电视发展最快和渗透率最高的单一市场。此外,2014年4K电视能否顺利快速发展,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1.丰富的视频内容。2.清晰的画质。3.流畅的网络播放。4.音效。
 
    针对影响4K电视普及的片源短缺问题,目前业内基本采用2K转4K的方式。4K片源的转化很难通过单一技术手段解决。为此,自行开发了适时4K技术,基于6核或8核处理器芯片,a++retina视网膜屏幕,及三维关联补偿算法,实现2K到4K的转化。适时4K技术有4个特点。1.自动识别信号源格式。2.超高清、蓝光等片源格式兼容。3.通过静态画面像素补偿和运动画面逐点晶析技术,点对点还原,提升画质。4.对过渡色进行渲染和弥补,避免颜色断层,实现全屏幕显示。
 
    不过,2K转4K只能算是“假超高清”,这有些类似此前的2D转3D,实属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很难借此拉动4K电视的普及。根本解决办法是4K片源的制作,但这需巨额资金的投入。国际上,财力、技术和市场能力雄厚的索尼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任何机构或企业进行这方面的投资。因为高清片源尚未得到真正有效满足,超高清片源恐怕不是近几年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4K电视普及的最大掣肘。
 
    在目前片源状态下,要推动4K电视的发展,内容提供、H.265编解码芯片、硬盘播放器、海量存储技术等产业链其他环节需进一步完善。网络时代,内容为王,4K电视也不例外。用户体验除清晰流畅的画质播放外,丰富的应用内容决定着厂商市场份额的多寡,或说成败。尽管电视厂商正向网络内容提供转型,准确说是融合,但从基因来看,跨界的网络厂商似乎离内容更近些。因为他们天生因内容而生,因内容而存在,从骨子里更了解消费者对内容的真正需求,且动作迅捷。需要用互联网的基因、内容、服务和运营理念,推广4K电视。
 
    5月底,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台了《4K超高清电视选购标准》。作为发起单位,TCL的4K电视通过了国家首批检测认证。因只有推荐作用,并无强制约束能力,因此其他电视厂商并未跟进。此外,由于门槛作用,也暂时限制了网络厂商的进入。现在市场上4K电视的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并不清楚电视里是几核处理器、USB3.0和HDMI1.4接口、4K视频传输与读取速度等专业知识。因此会造成选择时感到很茫然。即便高端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消费者对4K电视的热情。

 

 
  
-- 液晶显示设备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