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帧频—数字电影在3D浪潮过后的再次技术突破

 

  

 

      [投影之窗消息]  自从电影被发明以来,电影技术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而其中有几个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让影片的载体从图像延伸到了声音;数字电影取代传统的胶片,让影片内容数字化,并且延伸出电脑动画对于影片的改变;2009年底上映的《阿凡达》,正式开启了全民的3D时代等等。现如今数字电影行业又涌现出不少新概念、新技术,诸如4K、高帧频等。能够为电影行业带来一次更大的变革呢?我们无限期待,而这些概念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我们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高帧频。
 

    我们知道电影之所以能够以动画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是因为有人们眼睛的视觉暂留。视觉暂留(duration of vision) 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人在观看电影时,银幕上映出的是一张一张不连续的像,每秒钟要更换24张画面。但由于眼睛的视觉暂留作用,一个画面的印象还没有消失,下一张稍微有一点差别的画面又出现了,所以看上去感觉动作是连续的。
 
    2005年7月,由五个好莱坞大制片厂,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娱乐、环球华纳,发表了他们在影院用数字电影放映替代胶片电影放映的计划——《数字影院倡议》(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简称DCI)。这个数字放映计划虽然只涉及好莱坞影片,但是明显还暗示着一种试图推行全球的通用标准。后来,在2007年7月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的标准委员会通过了DC28标准,将DCI计划视为数字放映的美国标准的基础,进而开始推广全球。 DCI规定,以后数字影院放映的影片只能有两种帧率,24fps和48fps。
 
    高帧频技术出现的很早,却一直没有成为行业的标准,还有很多电影采用不同的帧频,比如一些特殊的电影甚至采用过30fps、32fps、48fps和60fps的帧率。而25fps则是欧洲为电视所拍摄的电影的标准帧率,而且如今仍然在使用这样的帧率。相应的美国电视电影则采用的是30fps 。高帧频能够带来更清晰的画面、更加完美的视觉真实性、更好的画面流畅性 。最近正在上映的《霍比特人》正是采用了48fps的高帧频技术,通过与3D技术的结合,给人们带来了虚幻与真实的完美演绎,同时将人们置身虚幻模拟的真实立体场景中,让观影效果再次提升了一个层次。
 
    高帧频归根到底不是技术之争,而是标准之争,就像数字音乐取代CD,数字电影取代胶片。而48fps是否能够取代24fps成为电影制作标准,现在仍是个未解之谜。

 

 
      
-- 数字影院信息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