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价值观察】影像助力为相同IP创造多元化体验--798/首钢园 山海经主题IP双展探访
 

【投影之窗原创文章】 数字艺术作为时下大众娱乐体验中重要的一环,其内容IP的选择颇为重要。然而数字艺术概念的火热同样令其面临一个问题——自带流量的热门IP被过度复制,展览内容过于同质化,长此以往则用户体验趋于平庸。而要想解决此问题,其中一个办法便是IP本身的创新,然而要从零开发一个新的IP,累积目标用户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并且为其造势更需要较高的成本。为此,作为一名文旅影像的观察者,笔者在这里便要提及影像这一成熟的“数字艺术手段”所能为IP带来的呈现形式上的创新,维持IP长久的活力。

月前,笔者前往了位于北京798艺术区,以当代艺术家邱启敬创作的山海经异兽为题材的数字艺术主题展览。有限的展览空间虽令展项显得稍有些局促,但整体展览设计及创意仍是可圈可点。

展览一层“C位”放置了一座以异兽混沌为题材的坐像,并在屋顶的两道弧形顶棚上用影像“见缝插针”地讲述着艺术家邱启敬眼中的《山海经》世界。

在展览的2层与3层,展陈空间依次折半缩减,各类异兽雕塑分置摆放,并通过显示屏记录艺术家创造异兽形象的过程。展览内还不时以“耳、眼、鼻、口”等意象体现着《山海经》版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这一场简洁明快的数字艺术展中,可以看到影像的应用并不多,主要承担了贯穿全局的“讲述者”角色。从笔者个人角度而言,这一场数字艺术展更偏向于“艺术欣赏”,对《山海经》有一定了解的游客来此观看时,琳琅满目的异兽静态展品与介绍更显其价值,而影像则是为整体展览填补了“故事性”,方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邱启敬眼中的《山海经》。

同样的IP、不同的地点。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内,我们再次邂逅邱启敬老师的“幻聚山海”。与798园区室内的小展览空间不同,位于瞭仓艺术馆的“幻聚山海”数字艺术展占据了2、3两层近四千平方米的展览空间,这对于影像方案而言,有了极为充足大展拳脚的舞台。

第一展项迎来的便是视觉开阔的3面影像cave空间,实体的“饕餮”雕像造型“故事满满”,影像则负责还原神话传说中的故事背景。影像演绎下,一座科技发达且宁静祥和的城市在一息之间便化作破败不堪的废墟,然而那贯穿始终从天而降的金银财宝从未停止,似是在昭示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为游客对《山海经》中的文字描述提供新奇的可视化体验。

穿过由影像点亮两侧,记录《山海经》文本的通廊,来到的是另一只异兽——“吉量”的“幻之永恒”空间。一面巨大的弧幕投影呈现出的是一幅天高云阔、汪洋静谧的景象。大面积的影像覆盖带给观看者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调动,作为《山海经》中形踪颇为神秘的异兽,少数的“吉量目击事件”似乎也在链接着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撼动人类历史的伟大壮举的诞生,而现在,数字科技的伟大又再次让我们寻到了平静如水的吉量。

再次来到大场景的cave空间,多达12台投影机配合场景中数个镜面立柱呈现出了异兽“梦貘”的幻境。影像的大场景营造能力能够轻易实现由内容风格转换连携而来的场景主题变换,梦貘的世界在美丽梦幻与混乱嘈杂之间轮转,象征世间百态。

最后的影像展项通过3D Mapping形式让“饕餮”“并封”两尊异兽活化,结合旁侧显示屏中对此处两尊异兽身上图案的描绘,更有“学有所成”之感,心中早已迫不及待要与亲朋好友侃侃而谈。而这一切由体验而来的冲动皆是源于影像“奇招频出”的呈现形式与情绪引导,以多变的展览形式留存住游客的观览兴趣;再通过循序渐进的互动体验,让游客深入展览,激发热情。

邱启敬老师的《山海经》故事可能仍未结束,而笔者也从此两展的探访中感受到有影像在,IP同质化的问题便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影像丰富的呈现形式在于内容IP深度结合的过程中产出的最终场景方案是变化无穷的,并且在数字艺术展的氛围下很容易将游客带入互动体验的流程中,进而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沉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