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价值观察】科技+内容双驱动 奏响主题公园时代之音
 

【影像价值观察】 伴随Z时代体验式经济的浪潮,主题乐园凭借其有吸引力的IP与丰富的互动项目在大众娱乐领域中备受青睐,而随着科技力量的深度加持,主题乐园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均增添了更多吸引客流、彰显个性的新手段。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在谈及当前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态势时特别提到:一些主题公园在创新方面仍不足,缺乏惊艳度与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高科技运用、文化创意挖掘上亟待提升。

纵观国内外高品质的主题公园先驱品牌,迪士尼、环球影城、方特、欢乐谷,其在“科技赋能&内容创新与游客体验高度融合”方面均作出表率,通过影像、机械等声光电手段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游乐体验场所,不仅强化主题公园IP的表现力,更营造出体验前中后期贯彻如一的情绪高潮。

当主题公园有了科技+内容双驱动的“新内核”,其对游客的吸引力更是不限于游乐项目本身。当“IP”在游客心中有了足够的地位,以此催生的大量周边产业势必大有所获。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共有385座主题公园,其中87座为特大型和大型主题公园,298座为中小型主题公园。调研数据显示,59%的主题公园已实现经营性盈利,行业整体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主题公园每1元的经营收入可带动城市3.8元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拉动6至15元的上下游产业链收入,充分体现了“新动力”主题公园对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在分享环节中,嘉宾们大量主题乐园运营的干货都离不开“体验与沉浸”,要令游客获得情绪价值,对形式与内容的“深加工”远非一蹴而就,要让主题乐园活力持久,相比摩天轮、过山车等传统的重机械游乐项目,主题公园显然更加需要以影像为手段的“内容多变”的项目。

持续运营的活力脱离不开对新话题、新IP的“主题公园式再创造”,而不论是节庆假日、网红热点或是其他能够激发主题公园活力的措施,其内核总有文化融合其中,亦为影像等创造新颖、高度沉浸体验的科技手段提供入局空间。

此外,嘉宾分享中还对“新颖内容/IP向主题公园做出实体化转换”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国内而言,大多数主题公园是“先建园、后引入IP”的形式,这相对于迪士尼的“自带IP”或环球影城的“为某一IP而建设主题园区”,在形式上并无优势。而要将相对分离割裂的“热门IP”嵌套在主题公园中存在周期长、连接性差、受众群难把控、效益转化率差等问题。

对此,嘉宾特别提到“游戏”相对于“动漫、影视”与主题乐园有着更好的相性。本身就存在强互动性的游戏对“玩家”而言有更强烈的元素感知,不仅对其在主题公园内的实体化互动提供了思路,更有助于实现较高的游客体验率。此外,大多数游戏都存在完善的人物画像描绘、故事剧情设计以及世界探索要素,这更为主题公园的搬套“划了重点”。

在内容上,主题公园与“游戏”的通路逻辑愈发清晰,而在呈现端,影像早已恭候多时。无论是VR/XR互动,抑或是沉浸空间探索,营造虚拟世界本就是影像的优势所在,当“虚拟世界浸入现实”时,影像亦是当仁不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题公园游客消费的分布上,餐饮部分的比重较高,很多主题公园为游客提供健康餐饮、堂食、快餐、美食节等各种各样的餐饮选项,并将“餐饮”纳入提升游客体验的重点项目。而这又与时下兴起的光影沉浸餐厅不谋而合,将“沉浸IP体验”延展至餐饮端,这或将是中国主题公园未来发展中值得被关注的重点。

随着“第六届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的圆满闭幕,现场主题公园行业从业者们也对未来行业走向、新时代发展思路等有了更新、更深的认知。与会者一致认为,未来的主题公园应注重文化内涵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在此共识之下,未来主题公园领域将为影像打开广量通路,推进大量影像方案进行“主题公园式”改造,并走向游客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