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为文化IP注入持续活力 --- “北京中轴线”的投影故事
 

【投影之窗、影音Z评 共创文章】 现下科技融入生活的程度愈发提高,光影艺术的百花齐放带动着数字文化IP向多元化发展。新兴的数字艺术创作不断吸引着光影爱好者与文旅体验者的眼球,为此,已有的数字IP该如何扩大影响力,发展以自身为中心的产业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维持数字艺术IP的活力,我想我们需要先了解痛点。首先,正因为如今光影艺术展的暴涨,同类IP艺术展的同质化十分严重。网络化的时代,同期开展的多地同IP类型光影展丝毫不影响观众的横向对比,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其次,大多数光影展的形式较为单一,新颖的影像演出形式确实能够成为吸引观众的噱头,但在观众累计一定“经验”之后他们更需求的是“复合性”的体验,业态的完整性与服务已然“内卷”进优质数字艺术IP的评判标准。

2021年首钢园“时空里的中轴线”展览

笔者在2021年的“追光之路”上便已遇见“北京中轴线”这一IP话题,当一个具有内涵与创造价值的IP被发掘时,其一创内容的品质无疑是“吸粉”的关键。在此阶段,“同质化”的问题并不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容创作的“摆烂”,首钢园“时空里的中轴线”一展巧妙地将钢厂内的锥形瞭仓与投影技术输出的光影相结合,在立体的星空之中讲述“中轴线”的前世今生,紧扣IP之余还向观众作出“首钢文化”的输出。

在综合体验上,“时空里的中轴线”一展采取了最为常见的“光影展+文创商店”模式,好在精致的场地布置为其加分不少,但仍旧抹除不掉观众体验意犹未尽的问题。体验的不完全从某种角度而言直接削弱了科技影像对文化IP的优质再创造效果,良好第一印象的营造是为数字艺术IP持续发展铺路的最重要基石。

2022年鼓楼内“时间的故事”展览

2022年,鼓楼内上演了时空交错的一场“中轴线”光影展。宏大的空间为数十台投影机的内容展现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中轴线”更加真实地展现令观众对IP的印象深刻。此外,正处于中轴线上鼓楼的“地利”优势一定程度上削减的“同质化”带来的影响,此展光影内容对IP的诠释也从“历史时间线、京城二十四节气”等多角度呈现,良好的创新能力令其“一枝独秀”。

“时间的故事”展览内含多处实物展览

相对“时空里的中轴线”,鼓楼展厅中的数字化互动形式并非“孤立无援”,鼓楼上层展厅的历史遗留静物展览与一层展厅中的光影内容相呼应,文物实物的厚重为光影展加持深度,光影与实物的互动又提升观众观展过程的趣味性,维持观众热情。复合性的体验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对文化IP的深刻记忆。

2024年鼓楼旁“承恩寺”院落内

时间来到2024年,“中轴线”的数字创作再度延伸。由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吴旭创作的“山门来吧”数字艺术展落户于此。

“山门来吧”数字展以影像展示“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通过十余台投影机的数字化的呈现,展览空间内采用踩踏互动的形式呈现出“中轴线”上的京城风貌,墙壁上的白色圆点经触碰还可显示出内容丰富的文字介绍。此外,展览内容还包括星座天穹与北京城布局的联系;国风图案的数字艺术再创造等。从内容创作上而言是对“中轴线”IP的纵向延伸,从中轴线到京城,无疑极大拓宽了数字艺术IP可发挥的空间,同时还为此IP与其他领域IP的联动做铺垫与延展,相对来说从根源解决了“同质化”的问题。

在体验方面,“山门来吧”数字展实现了很好地“去中心化”。充分发挥了“鼓楼旁旧院落”这一空间的利用价值。从体验端来看,光影展已非“领衔者”,而是业态的“参与者”,古街旧院内餐饮娱乐一应俱全,既有现代夜生活的精彩,又能感受历史文化的风韵,虽还未成规模,但也已实现了从“数字艺术”向“数字文旅”的转型,至此,数字艺术IP的活力还何须殚精竭虑?

同样的2024年,由投影技术呈现的"辉煌中轴"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中,作为首都博物馆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荣获数字中轴赛道一等奖。惊艳众人的16米数字沙盘由投影机呈现,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通过投影技术,生动地展现着北京城的昼夜交替、四季轮转的中轴景象。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进程的推进,“北京中轴线”的投影故事还在不断上新,不同艺术家、团队围绕中轴线单一IP的时空影像设计各有千秋。厚重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提高了获得文化市场认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