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价值观察】商业光影展中的“简单投影”是否廉价?--观天津《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展所感
 

【投影之窗原创文章】 随着大众对于数字艺术认知度与兴趣的不断提高,光影展已然成为各大商业综合体、艺术展馆场景中吸引人流的强势项目。在过去的这一年中,笔者探访了众多大小规模、IP内容各不相同的光影展览,从大型商超中常见的“小微”光影项目到顶流的“teamLab”光影秀,数量众多的影像项目诚如大家常说的“良莠不齐”,但这又不禁令人心生疑惑——那些“平凡”的光影展层出不穷,它们的存在又是否因低成本、同质化内容而真的廉价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抖音这个时下火热的“展览推广平台”上抢到了位于天津陆家嘴购物中心内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沉浸展早鸟票。整装出发来到现场,入口处的布置简洁,将“清明上河”的主IP体现得很完善,如此“直击主题”的入口设计具备相对优秀的代入感。

进入展览,在光影展项之前,此展览的静态静物布置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现场实拍图中可以感受到作为一场“商业光影展”,其是否具备丰富的“网红打卡”能力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指标。在优质,乃至标杆性的光影展览中,影像所构建的“网红打卡地”虽同样能够充分满足观众打卡所需,但其一迫于成本、其二考虑互动性,静态展项的布置始终成为多数商业光影展的重要选择。

经过一条垂吊写有北宋诗句幕帘的长廊,我们进入了此展唯一的光影展区。6台投影机横向融合展现一幅20余米的画卷。展览所采用的影像方案十分常见,但从场地内的“打卡景物”布置与波折起伏的投影墙面仍旧能看到展览方的别出心裁。

投影内容以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进行艺术再创作,动态的画面在昼夜之间切换,背景音响不断发出的临街叫卖声与画舫之上莺歌燕舞之声使观众对画面保持新意。

影像内容的体量约为10分钟,不间断循环播放。而在笔者的观察之下,光影展区的观众平均停留时长约能达到20分钟以上,远高于展览内其他静物展区。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此展项为该展览首处光影区,观众对新鲜事物的热情还未被消磨,面对动态的视频内容更激发了其“拍摄小视频、发布朋友圈”等社交行为的欲望。

其次,大面积的投影展现做到了静物展项难以企及的“共享性”。一大批在静物展区观众的热情想必都在等待其他人拍照打卡的时间中渐渐淡漠,待轮到自己时也仿佛时刻要被后面的人群催促。但投影的“大屏幕显示”优势极大程度扩大了观众的承载量,人们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停留时间也越长。

再次,影像内容往往是展览中对IP诠释度最高的部分,慕“清明上河图”之名而来,自然要在最为重要的展项处留念。

最后,展览方在光影空间内简单布置的景物与影像形成了“新的反应”。虽非与投影内容联动的互动体验,但在投影的气氛烘托下,这些静态的摆设会被观众自发地利用起来,起到意料之外的积极效果。

借此《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光影展,我们从观众的实际观展行为看到了商业光影展中“简单投影”的价值所在,观众的喜好并不会因为投入展项的成本而动摇,在光影展多如牛毛的当下,令人眼前一亮的内容才是观众的关注点。

对于大量的商业光影展而言,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是IP复用现象严重,内容同质化严重,一味地“加大剂量”应用投影以图打造多个展览爆点不仅会加剧观众的审美疲劳,更让光影展项背上“粗制滥造”的无妄之灾。影像科技深度结合文旅的大趋势下,我们希望看到光影展览的百花齐放,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朵朵注入心意的鲜花盛开,而不是趋之若鹜的“花卉大棚养殖”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