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技术如何助力国家级科博馆建设?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探访
 

【投影之窗原创文章】 现今社会生活中,视频内容已然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随着内容制作水平以及展示平台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均开始推进数字化、可视化转型。在万千呈现形态之中,影像以其多变的内容展现类型、丰富的内容承载力以及巨幅画面的展示能力常被应用于大型商业空间及展馆/博物馆内。本次,投影之窗记者便将目光聚焦于科博馆场景,以实地探访所闻所见洞见影像以何助力国家级科博馆建设?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以下简称为天津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直属的公益二类文化事业单位,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

循着海风,投影之窗记者走进天津馆,正欲入门之时抬头发觉数字影像已“武装到牙齿”。相比起凌乱于寒风中的纸质宣传海报或是还需观众按动手机寻找的公众号资讯,如此简明大气的“影像元素”令今日展览信息、展馆流量情况、存包信息等等事无巨细的告知游客,对于规格达到“国家级”展馆的天津海洋博物馆而言,“开门见喜”的优质体验令展馆不负其名。

展馆大厅中,一面内容持续滚动的互动影像墙涵盖了展馆中主要展项的大致介绍,“提纲挈领”的设计有如学术论文般令观众的观览过程有了章法。心中有数的观展使观众更易于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对展馆内其他“未知”的区域心猿意马,以此提升观众观展的整体体验,也落实了科博馆设立的意义。

“从风帆到行轮”馆中,投影+语音讲解呈现了船只遇海难时的处理流程

天津馆内部展览内容的丰富程度令人不禁赞叹,从板块运动到航海技术发展;从史前海洋物种到现代极地科考,似乎有关于海洋的一切在这里都以规整的知识图谱体系而呈现,重要的是“影像”在这其中一直“笔耕不辍”。

“海洋天文学”馆中内投球地球海洋可视化展示(左) 行星运行图示(右)

一番观览过后,投影之窗记者认为影像元素在整个天津馆中的植入并非必要的,但每一处“影像点位”都是令人记忆深刻的。或许作为行业从业者,笔者对影像的看法有些偏重,但当日观众的人流却是最有力的佐证:大量“家庭组”游客将每一处影像项目当做观展进程的坐标,在遍布静物展品的展馆内,色彩靓丽且动态展示的“影像点位”总是人流最为聚集之处。

互动式全息投影演示地球板块运动(左) 海洋动物折纸艺术展作品投影展示(右)

不仅如此,官方对每个展馆的设计更是凸显了影像的价值,各展馆对展品的文字介绍几乎一定会被复现于展品前摆放的互动屏中,再辅以图片及语音讲解,将观众的“阅读成本”降至最低,这也十分符合这个“遍布碎片化时间,短视频当道”的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特性。

最后我们再回归到本文的主题,在我们评判任何事物价值时,是否解决问题总是最有力的标准。国家级科博馆的影像做到了什么?

正如投影之窗记者所见所感,于观众而言,影像激发了人们“逛展”的兴趣;降低了获取知识、体会文化的“门槛”;再退一步讲,影像成为了人们本无意造访科博馆的“事由”。于展馆而言,影像活化了传统展陈空间的内容呈现形式;拓宽了科博馆向观众传递信息的渠道;同样退一步讲,影像独立或依托于文化所塑造的IP成为了“严肃的”科博馆向“活泼的”新时代递出的橄榄枝。

如天津馆一般的优秀影像应用案例并非孤木独枝,而影像也需要得到各行各业更多重点部门、机构的关注,打造优秀的、具有时代性的社会案例显然“孤掌难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如今还仅可称“凤毛麟角”的优秀案例的引领下,由影像衍生出的这枚橄榄枝将会成长为茁壮参天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