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影像化符合时代趋势--2023北京农展馆艺博会参观感悟
  

【投影之窗综合报道】 4月末,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盛大开幕。提及当代艺术,与新一代创作者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已然深深侵入其思想的内核,而对于影像而言,从属于科技下的艺术改造工具也并非是生硬的介入艺术。就此,笔者在观览本届艺博会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在此与各位分享。

影像作为传统的视觉展示平台,在还未入场艺博会时便已亮相。这种众人习以为常的“展板”式应用看似无聊,但却往往是观众对展会活动的第一印象,是展会的门面,而这一点也同时适用于其他行业,实属“无聊但有用”。

艺博会中的影像元素并不算多,然而影像作品的创作基调与内核都内涵深远。上图展项同样是仅以影像为展示介质的视频创作,它通过表现AI创造“人类”的行为不协调来暗喻人类还未到达被AI取代的地步。这些表现创作者思想的作品如果失去了影像,它永远只能是“思想”,或许它可以通过实物搭建或表演的形式呈现,然而影像的强大的复刻性与传播力赋予了作品“传达于人”的重大意义。

互动是影像艺术相对于传统艺术的标志性特点,而对于年轻群体来说,这种附带“娱乐性”的艺术作品且不论其艺术思想能否传递至观者心中,但起码能够激起其体验的欲望。从某种层面来说,艺术的科技化其实也是传统艺术从“高高在上”向亲民转化的过程,比起少部分有艺术造诣的人孤芳自赏的观览艺术,大多数群众同样应有欣赏艺术的权利;反之,在不断前进的时代中,艺术若要拒绝年轻人的进入,不屑于年轻群体的审美观,艺术的前行之路将黯淡无光。

上图展项是展会中的孩子们的聚集点,当空间内有人行走,地面的“路径”便会逐渐点亮,最终输出一幅独具一格的AI画作。看似平常的AI作画展项从大众娱乐的角度来说,每次画作的变化保持了体验的新意与热情;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考虑,成年人看到此空间很可能只会按部就班地循着路径行走,甚至还对孩子们的做法无奈苦笑,最终输出一幅“有板有眼”的图像,而孩子们则往往是嬉笑跑闹,最终输出的图像也承载着“天马行空”的畅想。人们对创作与生活的热情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褪淡漠?各种缘由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Life and Arts”,展项的名称直白且简洁,乍一看之下屏幕之中似乎就是一幅幅实景照片,但细心观瞧便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虚拟建模。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在当下不断进步的科技下愈发模糊,通过影像介质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在元宇宙光环的笼罩下,“生活”也成为了艺术。

看着趋近于真实的生活图景,在当下时节却又让人不免联想起疫情时期的闭门不出。或许这些虚拟景色正是在那段压抑的时光中人们的目所能及,家中的日常景色与窗外草坪上那包一直没有人捡起扔进垃圾桶的湿纸巾……触景生情,“Life and Arts”?NO,Maybe“Life is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