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价值观察】
近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指导,南京艺术学院、三江学院、苏皖数字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2长江新视听大会”在南京顺利举行。本届大会邀请了众多艺术学院学术代表、导演以及新媒体科技企业代表一同分享经验,为新时代“艺术新生态”的建设展开全面的思想交融。
在本期的标题中我写到了“从艺术存续之所需”的角度看影像,换位思考之时我们也不应只注视着“影像”二字,先来看看新时代的艺术需要什么。
在大会中有人提及艺术领域应该是人类被人工智能(AI)攻陷的最后一道防线,“无法复刻”、“诠释内心”的独一创作在艺术家们心中正是那片科技难以侵入的净土,同时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意识天国。无论是电影或舞台戏剧,只要是内容创作都有着如此特点。
从这个角度而言“影像”要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正是帮助创作者“还原真实”。亮度、分辨率、色域等等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产品优势”,然而创作者们关注的仅仅只是产品能否将他所想的一一还原呈现出来。
而谈及此,投影之窗在本次大会中也通过发言分享表达了自身的观点与看法。
艺术领域的人才随时代的变革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学院派新秀”与“创新艺术团队”的不断涌现意味着艺术创作也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更多新一代创作者们的成长经历多多少少与影像、科技有着交集,这也是影像现今能够更多“入局”艺术领域的重要因素。
在面对创作者时,影像与艺术对接的不应只是产品,而应该是符合创作与艺术氛围的场景方案与应用。当创作者面临艺术创作的具象化时,才发现原来影像竟然连通着与其作品最终成功展现所需的众多链路,此时,影像便已从“可参与性”升级为“必要性”了。
除上述外,艺术的发展不仅是以艺术家为主导的。随着政府各重大会议中对以数字化的新形式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见确立,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风向标对科技、影像有着极大的利好条件。
从展现形式而言,近年来众多优秀的文化艺术类节目(《唐宫夜宴》、《只此青绿》、《典籍里的中国》)“火出了圈”;数个非遗/地方特色旅游景点、文化IP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化的形象”具象化,如文物的数字化复原、神话传说故事的动画演绎等。诸如此类的文艺数字化尝试在成功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IP。
源于“艺术发展所需”的进程其实为影像的介入提供了无数的接入口,作为众多展现形式其中之一,影像具备虚实互动、自由二次创作、跨时空展现等多项独有的优势;又具备“元宇宙”、“XR拍摄”、“虚拟人”等热点的加持,在与艺术的对接中显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借以本次新视听大会,我们听到了更多艺术领域一线人员的声音,在我们关注的“影像与艺术融合”问题上,我想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艺术这个大产业的新时代发展并非单一元素可推动的,“影像”不仅需了解“艺术发展需求”,提供服务与帮助;更应拓宽视野,关注艺术在新时代变革中“新生的枝叶”,无论是从中寻找机会,抑或是学习借鉴其与艺术的融合方式,都将会对未来影像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参与提供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