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创文章】
这里是影像价值观察的第四期,关于影像,我们一直站在主视角去看待项目应用与场景融合,然而有些时候影像却并非能诠释展陈内核意义的主体,那么此时的影像是否存在有利于展览或观众的价值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案例并探讨这个问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区,由浙江大学团队联动全球260余家文博机构践行而成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于此举办。整项工程历经16年在世界各地搜集、拍摄中国古代绘画的成果,为12250余件(套)中国古代画作建立起精准的数字化档案,通过技术,将中国古代绘画精准复刻,然后进行数字化保存、出版。这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抢救性保护和普及性传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随着投影之窗记者步入展区,第一眼便看到了影像应用的身影。按照不同朝代划分编纂而成的精致画本铺放与眼前并设置样本书供观众翻看。书本上方的镜面天花板中隐藏安装两台投影机,在群书表面绘制出美丽古朴的图画,实现了一种虽“无感”但丰满观展体验、填补空白的价值。
然而在深入观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此次展览更多关注的仍旧是“实物”一幅幅经由数字化复刻的历史名画装裱于墙面之上,俨然一幅传统展陈的严肃之景。伴随着高水平志愿讲解员的讲述,画作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也让在场观众乐得其所。
影像在此展览中已移位至“客座嘉宾席”时,笔者不禁思考——“在如此一个文化艺术气息浓厚的‘高端局’中,影像所代表的科技之力是否有些跳脱,或是说有些不合群?”诚然,在这个学术意味较为强烈的展陈现场,汲取知识、提升艺术涵养是为一大重要的展览核心意义,但展览也绝非排斥“科技”。
通过扫描画作旁的二维码,观众便能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线下观展的意义被拓展至“随时随地”观看、分享艺术画作。然而影像作为实物数字化呈现的一种形式,其在这次展览中实现的价值似乎更进一层,那便是创造新的意义。
在展览的末尾设置有一个长约20米,宽约10米的大型沉浸影像空间,28台投影机吊顶投射形成了5面内容覆盖的CAVE项目。如果你细心、静心观看,这里所展现的光影图景或多或少有着此前展览中颇多名画的韵味,正所谓“文艺大同”在流光汇聚、飞瀑倾斜间处于投影空间中的我们再次鉴赏着科技呈现而出的“传统”。
晨钟暮鼓,云雾缭绕,美景若隐若现
薄雾褪去,青绿图景跃然眼前,图画所未见细节之处在此清晰可见
色彩逐渐淡薄,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绘画作品的风格转变,也体现着绘画者心境的转变
夜幕降临,数盏孔明灯、远方飞将而至的白鹤将古风气氛烘托至顶点
当画作完全褪去色彩,黑与白的演绎却更能诠释出国风绘画的气韵,情感大气磅礴,细若柔丝
山水图景最终逸散成光粒飘洒至整个空间,历史归于尘埃,但经典永流传于世
在纯粹的光影艺术展中,影像是以一种更优越的形式完成了展览既定的价值目标或被限定的意义
而在这个影像为非必要主体的展览中,影像成功地创造了全新的价值与意义。“新的意义”指什么?在博览众多历史遗作之后,每个人心中对于艺术的认知与向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深化,而影像创造的空间既是一个展览的收尾,又是一个情绪释放的场所。沉浸式的影像让观众置身于画作之中并重新认识到艺术的美。
走出展区,互动玻璃幕上的一个个小圆点正是方才展览中的一幅幅艺术创作。点击互动便可再次阅读其介绍,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再次近距离观赏它的美。此情此景何不映照着后方的那一句“科技的力量”呢?
总而言之,观赏此次《盛世修典》绘画大系展览,投影之窗记者着实了解到了众多中国艺术绘画史的知识典故,更自豪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
与此同时,展览所体现出的众多数字化手段,当然包括影像在内,让我感受到了鲜明且深厚的意义。通过数字化推广文化与艺术的大众认知与传承,趋于时代化的科技展现形式让观众的收获不止于本次展览,“文、艺上云”的新时代行为让学术研究、策展活动的意义再次升华,更让传统得到了真正的弘扬。愿我泱泱大国过往之文化裹挟着今日科技之清流,千古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