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之美 重在融合 用光影讲述有温度的故事--首钢园瞭仓永定河“流动万象”光影艺术展
  

【影像价值观察】 欢迎诸位来到影像价值观察的第三期,在前两期内容中我们分别领略了影像在艺术、动漫领域的场景之力,而我则一直在强调影像的包容力以及场景融合的重要性,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光影项目中影像的融合。

正所谓孤掌难鸣,在影像参与其中的众多项目中,观众不会仅从专业影像的视角评判一个展项,视觉、听觉、触觉各方因素的叠加往往使最终的体验结果大相径庭。影像作为构成展项的一员,万不可“孤芳自赏”,而能否做到“多维合一”很大程度上也是策展方与运营方专业素质的体现。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到实际项目中去体会这一切~

永定河,明代旧称“无定河”,这条流经北京五个区县的长河成为了无数老北京人儿时的回忆。今时今日,在永定河畔、首钢园内,永定河裹挟着它的过往、现在与未来之愿,以科技的新颖形式来到我们面前,就请诸位与我共赴瞭仓艺术馆,在【光峰激光工程投影机】的环绕之中同赏这“流动万象”之美景……

既是谈影像融合,那我们还是优先来看一下“流动万象展”中影像本身的表现。

“奔流”,作为进入展览第一眼的惊艳,该主题所展现的流动感与3D视效极为强烈。3面墙体分别以2台光峰M系列激光工程机所点亮,鲜明且反差大的色彩混合流动,凸显了光峰投影机优秀的色彩表现能力。

“曙光”讲述了王府井一带古人类在永定河畔的生活风貌,地面投影中映照的鱼形剪影让沉浸感提升一个层次。

10台光峰M系列投影机共同完成了这个“不规则面+地面”的主题展项,投影机优秀的画面融合能力让整个场景浑然一体,从边缘背景的点点星河到古人面前的星星之火过渡自然,色彩还原。

“传说”作为“流动万象”展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格展项,其讲述了“铜牛治水”、“高亮赶水”、“黄帝大战蚩尤”三个民间传说故事,多达18台高亮投影机让整个空间格外夺目,清晰的投影画面让观众游走于墙壁之前,近距离接触“传说”时陷入到故事中的场景与情节中。

当在永定河艺术展中突兀地看到成群而行的“驼队”,那自然是来到了位于京西模式口的“驼铃古道”,3台投影机的光芒让驼队不断穿行于眼前,背景的“黑”与内容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光峰投影机优秀的暗场表现能力让骆驼的形象格外生动。

在“火·梦”中,投影既是一个背景板,又发挥了气氛营造的能力。6台投影机将光影铺洒到20余米长的地面之上,飞舞的彩蝶正对应了“红、蓝”两种意象,交织曼舞与一起让整个展项的核心意义得到升华。

“流动万象”展中的主题展项远不止此,通过上述一些举例相信诸位都已体会到影像为展览带来的沉浸感与视效美感。然而一场光影展要获得观众的青睐还需要大量的元素加入。

以上四幅图分别对应“奔流、驼铃古道、传说、火·梦”四个主题,在影像背后,你是否有关注过其他元素给展览整体的助力呢?

· 首先,从场景构建来说,“奔流”的地面采用了镜面,反射墙面的投影从而创造了一个视觉效果更加广域的空间,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多的沉浸感。而在“传说”中,相对局促的空间布局使得投影机展现的内容更贴近观众,沉浸感油然而生。

· 其次,从影像内容来说,上述主题涵盖了“艺术化的意象表达”(奔流、驼铃古道)、“叙事性的内容表达”(传说)以及“普遍性的艺术表达”(火·梦),同一个展览中更加丰富的内容展现形式显然更能为观众带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官刺激,穿梭于不同形式的内容之中,去探索内容形式之后的那种情感与内涵,这对于观众而言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观展体验。

· 再次,影像背后的意义往往是展项的情感核心。只是在此观看展项图片,各位应该难以想到:“奔流”之中流动的河水之所以变换不同颜色是表述了永定河的四季变换;

“驼铃古道”之所以用花瓣组成驼队是为了表达昔日商贸的昌盛,手指触碰骆驼其便会化为飘散的花海也代表了古道贸易之下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火·梦”中心的两组灯带柱子分别代表了千百年来永定河畔人民希望其从“无定”变为“永定”,希望水患永无再起的河之梦(蓝色),永定河流域之下北京石景山的首钢之火、门头沟的煤山之火(红色)。在此意象背后,还囊括了如今永定河畔实行环境治理,以“火焰”的熄灭还回一片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熄灭的火焰更是让“河之梦”得到了最美的延续……

· 最后,在视觉效果与内容含义的边界线上,一位引导观众“摆渡行舟”的领航员极为重要。在笔者本次瞭仓之行中有幸得一位经专业培训的官方讲解工作人员全程陪同,方才我所说各展项背后的意义亦是经由怹之口,如我耳,在讲述给您诸位的。很多时候影像在一场展览中所表达的是艺术创作的延伸,特别是在艺术性较强的数字艺术展中,许多展项如不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核心思想,那观众便也只是走马观花。但若是有一人带领你走入作者、作品的世界,你的眼前立时便豁然开朗,当内心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时候,那种观众发自内心获得的沉浸感是展览外在作何努力都给予不了的体验。

所谓影像的场景融合,在观众的视角中其实应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观众会以这种获取体验的程度来评判整场展览的好坏,甚至是完成性。当影像植入到了一个残缺的呈现场景时,影像的视觉优势往往无法弥补观众其他方面的缺失,而人总是习惯性地在意那些“不美好”之处,这使得影像不得不面对以瑕掩瑜的难堪局面。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觉得已经跑题了,影像价值观察为何要牵扯不属于影像的元素呢?但其实“生态合作”、“跨领域融合”等概念早已成为了如今各行业的生存之道,缩影至影像参与的各场景中亦是如此。

影像要想在项目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其实不是“伯乐寻骏马”的过程,而应该是“伯牙子期之交”的配合。因此对于影像从业者来说:第一,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皮毛也能助我们在项目合作中与各方更好的磨合;第二,学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用观众的视角去看一些不属于影像范围的问题,如有可能,再通过与内容制作方、策展方的沟通提升影像与其他元素在最终呈现内容中的匹配度。

以上,便是影像价值观察第三期笔者想与诸位分享的内容。影像所蕴含的潜力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大放异彩的机会,我也由衷地希望影像能在现有场景融合的基础层面上不断拓展晋升,面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用户,让场景有如一“人”,以影像为“口”,讲述件件有温度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