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价值观察】——2022第四届亚洲数字艺术展
  

【投影之窗原创文章】 “艺术”是什么?在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演变中,艺术似乎一直是一个虚实难辨的概念。艺术发展至今,由于大量的科技元素介入以及人们生活形态的变革,其包含的意义早已超脱“美术”、“雕塑”等相对狭隘的概念。而身处影像行业的我们之所以关注艺术,也正是因为在艺术发散性发展的道路中,影像俨然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更成了艺术“破圈”的接口。

数字艺术的概念一经出现在公众视野内便开始迅速蔓延,而今,包含影像在内的新颖表现形式几乎已经与艺术创作形成闭环,观众在艺术展中的“观赏”也逐渐向“互动”偏移,这种共创式的"行为艺术"在某种层面而言也开拓了新时代艺术的道路。2022年10月,第四届亚洲数字艺术展于五棵松时代美术馆开展,投影之窗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体验了一番,接下来便让我们一同深入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中的影像故事吧。

影像之于艺术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创造出非现实的景象,在艺术家的脑洞大开之下,“我们的大象穿过原野与沼泽”影像作品呈现于我们面前。这是一个非现实的叙事,在未来的虚拟太空舱中大象缓步走过,所到之处便会生长出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然而经过之处的植被将迅速枯萎,消失无踪……美好的臆想与冷酷的现实交织,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诉写人类的罪恶与对美好的期盼,保护环境似乎只是作品表层的意象,真正深层的意味令人追思悠长。

“拿起ipad在展厅中寻找大象”,将AR的趣味形式与影像艺术作品结合,设计明智之处在于摒弃了一味“观影”的枯燥体验,调动观众情绪参与到作品之中,从而使其更关注作品本身,从互动再反哺影像,实现优质的体验闭环。

同样是用影像讲故事,“第七天堂”幻想出了未来人类在火星上的生存空间,影像所展示的画面就像是一扇“窗口”,从现实中可以望见幻想的世界。动态的画面、直观的感受,在这个“人类未来生存”的大问题上,影像中一幕幕场景无不引起观者心中共鸣。

而说到“窗口”,影像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的静态图画创造也常被冠以“艺术窗口”的成为,但其一,画面尺寸多数不够大,窗外的景色也只能是“窥见”;其二,即便画幅够大,静态的展示使其距离“真实”永远差之毫厘。不仅如此,影像大而动态的画面甚至在某些时候也能作为传递特殊情感的隐性要素,无论是从艺术思想或是心理偏向而言,小而狭窄的“窗口”往往会与压抑、闭塞、绝望等词汇有所联系,而影像的“大”很多时候不自觉的会给观者传达一种豁达、希望的意象,这也是艺术作品表达中的重要因素。

空旷的场景本就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影像穿过悬挂的透明纱幕,前方的图像以另一种形态出现,这首先是一种平面到立体的跨越,艺术不再是“纸上得来”,而是“触手可及”。而从表现意象来讲,五彩颜色所勾勒出的正是神秘的“黑洞”。投影精准的色彩呈现将纷杂的色彩融合成一幅美妙的图景,时间仿佛静止于一点,透过影像的传递,我们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黑洞,它竟也如此绚丽夺目,如梦似幻……

这是一个影像+装置的优秀创作,名为“后设器官”的作品将科技的发展与艺术地呈现完美融合。通过机械工程的精密构建、数据分析,一具具由人造器官拼接而成的智械生物被不断产出,面前清晰的影像看似在展示优秀的科技成果,但其背后隐含的思考却总让人有些不寒而栗……非现实主义的创作再一次因为影像的介入而大幅增添了真实感与沉浸感,在“显示”已然深入大众生活的当下,影像注定成为触发众人内心共鸣的有效开关。

趋于真实是影像可贵的体验感优势,“平行验证宇宙”便将此能力运用于艺术创作上,其实与其说是艺术创作,这个作品更像是一个研究,在探求自动驾驶遇到危险会怎么样的问题上,演示给出的第一答案便是——“无法躲避”!如果自动驾驶系统坏掉了呢?——“无法修复”!影像呈现出的“实时路况”将真实感得淋漓尽致,而极具冲击性的实验结果令人唏嘘。如果扩大实验样本将会如何呢?那就要请你继续看下去了……【陷入死循环(都说过了,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坏掉了!)】

除了趋于真实,影像当然还能记录真实。“爱亮光”,来自澳门的艺术创作者郭家骏先生在2022年6月首次因疫情被隔离并进行医学观察,在此期间不安的情绪一直在躁动,而他目所能及也仅是酒店中的一盏灯,和窗外一成不变的景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盏灯、遍布的生活必需物、零食、酒店的地毯,当然,还有窗外那抹一成不变的景色。

疫情的话题,真实的经历,这样的艺术创作一瞬间便揪住了所有观者的心,真实到无以复加,这,也是影像不折不扣的能力。如今的工作生活中,影像在我们的观念中已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正因如此,它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向我们传递出源自生活的最真实情感,而这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也是“一站直达”。

“共享栖息地”,这样一个看似表达平淡的影像作品在我初观它时觉得有些不知所云,自然的形象未免有些过于潦草了,然而当我读到他的介绍之时才明白原来故事的主角是那些悬浮着的圆形片状物。

在AR软件中,我们可以“发射”这些圆形片状物到屏幕中去,而他们所代表的其实就是组成自然生态的极微小物质——“地衣”。作品的意象一时间梳理清晰了,在这片共享栖息地中,人类、动物都如同一片片地衣,我们应该是平等的,在自然界中,我们要共同存续便必须遵循“共享”这个基本原理,如果打破平衡,那么这片栖息地终将走向消亡……

在我亦步亦趋之间,新一届亚洲数字艺术展不禁让我对影像与艺术的融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通过一件件作品产生了无尽的思索、感悟出了些许道理。谈回影像在数字艺术领域所创造的价值,虽然“沉浸感”一词已无比泛滥,但不得不承认它就是影像所实现你的价值中最高端且最可贵的。试想一下,如果观者完全不能深入作品,仅如走马观花一般观展,又怎么产生诸多畅想呢?

其实所谓“价值”,在上述文中我也有所叙述,但我仍觉得相对于影像细化到对每个展项、作品呈现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影像所营造出的氛围。当一件事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固化思想之时,那么它所创造的那个场域就成了人们观念中的“想要之物”,影像现在正是在完成这个目标。未来的数字艺术只有影像介入,那么它才是一个理想的沉浸空间,人们才会从中获得大量优质的体验,我想这,才是影像能够实现的最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