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齐鸣 尘埃落定 光影沉浸 文化印记--投影之窗-鼓楼光影展《时间的故事》
  

【投影之窗消息】 时--辰--到!击鼓鸣钟!一声钟鸣,一阵鼓响,跨越三朝,至今悠长……作为我国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北京钟鼓楼不仅肩负古代报时的重要职能,更是屹立于古都北京,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8月28日,一场“演绎历史”的科技盛筵与钟楼一层展厅开演,众多一线媒体纷纷参与报道这场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展演。展演结合了投影秀、实物展览、VR、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将北京钟鼓楼的前世今生及其周边的历史往昔讲述给广大游客。今天,我也慕名来到了这里,一览其光影壮丽、品味文化气息。

刚一走进展厅我的目光便被前方簇拥的人群吸引,一场讲述历史、传递文化的光影秀刚好开始。

在展厅的主廊道中,15台投影机融合投影而出的画面覆盖了左、右、前、上四面墙壁,我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包裹感与沉浸体验。

随着画外音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了北京钟鼓楼建筑背后的故事。由周天星宿运转到报时的意义;由鼓楼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对应一年、二十四节气,随着声音的讲述,目光所及之处应声而变,当下又正身处鼓楼之中,临场感与气氛烘托极佳。

一声鼓响,故事落幕,随着一条时间轴的显现,北京钟鼓楼的历史事迹一一呈现于眼前,也呼应了贯穿这偌大北京城的城市中轴线。

观毕,内心颇有所感。这一场光影的演绎最胜在对场景的营造,通过显示科技讲故事不过寻常之举,但“在鼓楼讲鼓楼”的设定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同时,由于投影对于场景的“不限制性”,使得形状不规则的墙壁均成了内容展示的舞台,并且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的巨型展演空间,相对于禁锢观众步伐的影院观影、枯燥晦涩的文字阅读而言,影像的形式显然是更优秀的选择。

聆听光影的讲述后,展厅中的一切仿佛与我拉近了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的数字化互动形式并非“孤立无援”,在登上鼓楼上层展厅时我惊喜地发现在一层展厅中我才在屏幕中见到的古代计时器竟以实物陈列在我的面前,如此虚实结合的绝妙之笔使我兴奋,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对文化的深刻记忆。

一番观览之后,笔者就个人感受对《时间的故事》展览作此总结:展览最令人记忆深刻之处便在于对文化传递不刻意、不强加,以一场光影秀作为开端,将整个展厅的展品与文字介绍与历史故事相串联,在观众的脑海中先植入一个“波澜壮阔”的文化概念,再缓缓注入内涵。

在其中,投影凸显了其各方面的优势。首先,投影的“大画面”作为其在各类显示手段中的特色更适合于文旅场景的内容演绎,强烈沉浸感的营造配合出彩的内容制作,很容易为展区、景点创造一个优秀的“门面”。其次,这个“门面”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而言是引流、导流的重要窗口,而从人文角度来看,最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投影秀则成为统领全局,推进后续文化传递、输入的先决条件。正如本次鼓楼光影展,开场的投影秀不仅提升了后续观展的欲望、更无形的为观众打下一层文化基础,以至于在后续的观展中不会对展览产生陌生感、割裂感。

如今,各类文旅项目中投影的运用并不在少数,对于观众而言,比起主动探寻、阅读文字资料以了解文化,投影带来的观影般的体验让人以一种更舒适的状态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灌注。此外,我想文旅项目的设计者也应更加关注投影对于人文元素的表现力与传播潜力,更好发挥投影在文旅项目中承上启下抑或统筹全局的能力。

最后,我们的视线回归鼓楼,我曾记得去年2月,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内曾举办过一场《时空里的中轴线》光影展览。当时,我于现场写下了“现代光影与历史文化之交汇,美不胜收,大爱北京!”;时至今日,我与鼓楼空间重叠,不仅深感历史文化底蕴,更坚信这文化不应只是“印迹”,而应是在今后千百年经久流传,永不衰败的“印记”!

听!这震耳欲聋的钟鼓声自千百年前传来,向遥远的未来传扬而去——钟鼓齐鸣 尘埃落定 光影沉浸 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