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2:影像科技成为文创展现新窗口,年轻新势力将迅速崛起
  

【投影之窗原创】 当看到这个标题,相信很多人会发问“用影像的方式表达文艺不是老生常谈么?”,影像确实早已成为文艺作品的载体,但随着文艺展示环境的拓展、文艺创作团体的更新以及文艺看客们需求的增量化,影像与文艺的关系也已不再是单向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以影像为第一基准展示平台而创作,建筑Mapping、水幕剧场、光影艺术空间……影像独具一格的新展示形式为年轻的文艺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宽的平台去实现更多异想天开的创意。

随着时代的迈进,影像技术的迭代迅速,与此同时,文艺创作者的圈子中,年轻一代的浪潮也席卷而来。时至2022年,毕业于各大院校的大量年轻一代“学院派”文艺创作者们活跃在一线,已占据了“内容创作市场”逾三成,同时,为迎合新时代文艺观众的口味需求,越来越多“业内”的设计者们也开始向年轻化转型。如此一来,约2万余人的优质文艺内容创作者中,年轻态的风潮已过半数,而这些人群所创作的新兴作品往往与影像科技十分“合得来”。

在日益增多的数字媒体实践中,“沉浸感”一词是最为公众所熟知的体验,而要想达到“沉浸”,一方面需求“空间的包裹”,另一方面则需要 “内容与情感的带动”。在让人置身其中的大空间内,影像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山川湖海“搬运”到观众眼前,然而如何触发内容与观众情感的连结则需要文艺创作者们的助力。

至此,影像与文艺正式步入了一个互相需求,彼此仰仗的新阶段。这股融合的新势力催生了众多的作品与新思想的思考,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笔者亦在影像与艺术的跨学科合作场景中寻得了颇多乐趣,我们不妨走出理论来感受一下影像新艺术的魅力。

环形的光影空间加上巨幅的曲幕投影营造了一个以新颖科技为兴趣导火索的“讲故事空间”。“时空里的中轴线”主题展就这样落户首钢园,在充满工业气息的炼铁高炉中,投影的光线布满工业的遗存,同时又赋予赋予其新的文化含义。

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在一个“好的地方”讲述、要以一个“好的方式”呈现。就如“时空里的中轴线”,优秀的城市文化故事在同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园区内,用新鲜的、能调动观众兴趣的投影方式展现,最终达到将文化传播与众的目的。

光影与文艺的结合其实可以更加深入生活,在松下的一间数字展厅中,一个“艺术餐厅”的空间格外引人注目,用餐者不仅可以在一个四周沉浸的环境内用餐,餐桌之上也充满内容表现力,举目之下皆是新颖的体验。

相比起大型的文艺展演,这样的“生活事”或许并不具备多强的艺术魅力,但却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是科技的时代下,文艺展现的一个新窗口。

EPSON投影方案打造的“遇见”系列光影展在这一年中应被许多人所熟知,光影展的魅力就是如此,无需多少讲解、无需苦思其中含义,仅仅身处在这个沉浸的空间中,环顾四周看内容流转,感受美好是第一要义,其中含义也自当随着内容而展现。

在文艺内容向公众传播的众多方式中,光影展往往以其“可动态展示”、“内容覆盖面广”的优势赢在起跑线上,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有着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创作者来说,光影展的形式让他们有更充足、更广大的平台来描绘自己的思想。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采用NEC 10000流明4K激光投影机和5000流明4K激光投影机打造“河之恋”圆形沉浸式体验空间和“沙飞船”沉浸式行船体验空间,为游客带来清晰、细腻的震撼体验。

以上在各地获得轰动效应的新项目创意和实施过程中,青年艺术家群体起到关键作用。

数字艺术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数字艺术能够轻易地突破原有的“传统艺术空间”,从美术馆、画廊这样的“白盒子”中走向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在如今的公共空间中,“体验经济”是一个大的趋势,而数字影像这样一个展现形式恰恰能够营造出很强的体验感。特别是对于数字化的事物及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集体记忆与归属感的Z时代“数字原住民”,文艺与影像的融合将会极高效率地促进文化的渗透。

有了技术的援助,艺术创作原有的“场域”开始破圈扩容,形成“混合场域”。现代沉浸艺术家们的创作便是“在由虚拟场域与物理场域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内创造具有混合体验的混合叙事”。因为技术的介入,创作者能够自如地变换、挪移甚至扭曲场域内的时空;借助道具装置,在同一场域可以产生多种真实的感知;高度既视感的技术化内容展现,让作者与观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艺术共创的热潮就此开始。

着眼于落地项目,在影像与文艺共行的道路上已经是“百花争艳”,然而在双方思想的交汇上,很多人或许还抱有担忧——“对于大多数文艺创作者而言,影像媒体更多是一种技术助力或者说是“工具”,比起关注影像,他们还是更加沉浸于自己的艺术领域中。”

墨守成规的情况固然不可避免,但目前来看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各大艺术学院开始着力于“跨学科教育”,艺术研讨会与论坛的召开也往往少不了科技企业的参与,就如同产业生态融合一样,文艺要在新时代更繁盛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交融。

对于年轻创作者而言,新生代的影像艺术不只在于展现作品,更可以讲述创作的故事,将创作者的更直接的抒发与表达,进而与观者产生共鸣。因此他们愿意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作品而去了解影像。而对于影像工作者而言,艺术与文旅的巨大市场潜力总是与严苛的需求成正比,除了不断提升科技产品的技术力外,与艺术圈子的深入探讨,培养具备艺术欣赏力的“专业人才”,以此来优化影像产品对于艺术创作表现力尤为重要。

影像+文艺的“影像新势力”已然形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这股新势力的发展前路上更不乏“加速带”。

2021年“两会”文旅发展提案众多,其中“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提案提出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这其中,以数字影像技术打造新文旅项目,丰富文旅内涵也是重中之重。2022年,各省已经提出文旅新发展目标,影像行业迎来广大商业机会;影像行业青年从业者也迎来事业新起点。

近年来,各地夜间文旅项目受追捧程度高,文化和旅游部为此提出将依托各地现有发展情况良好、文化和旅游业态集聚度高、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场所,分批次遴选、建设200家以上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除文旅夜游外,文旅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影像文化再添有力释放窗口。

新的土壤孕育新的生命,如今,影像新势力正值茁壮成长之际,养料充盈、阳光正盛,这些从“传统文艺”的树冠上飘落而下的新生代树种欣然落向影像科技的怀抱,在新的沃土之下他们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价值。万千新苗势头正盛,终将长成茂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