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师级的舞美演绎中探寻AV行业赋能的道路--国际舞美大师论坛
  

【前景观察原创】 从古至今,娱乐为大众创造的精神食粮总是不可或缺的。舞台演绎作为大众娱乐形式中“鼻祖”一般的存在,在历史长河的涌动中经久不衰。这在于其本身之于时代交织而出的无穷魅力,更在于舞台演绎不断地与时代科技相融合,不拘泥于传统却又包含经典之韵味。

2021年岁末,国际舞美大师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京沪两地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主办,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为期2天的论坛以“戏剧的奇观与激变”为主题,不仅邀请了德国著名导演、舞美设计大师阿契·弗莱耶先生进行线上演讲交流、分享创作经验,还邀请了多位国内著名舞台美术家、导演、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和对谈。

在这场大师级舞美艺术鉴赏与心得分享的盛会中,我们无时无刻地接受这来自艺术专业的洗礼,但作为AV音视频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同样也在这个昌盛的目标市场中聆听到了能为之助力的机会。

为此,我想以一个话题点抓取的形式,绕开论坛“艺术性”的主线,剑走偏锋,搜集嘉宾对话中舞美与新媒体呈现等AV行业相关之话题进行视野的拓展,探寻AV与舞美演绎的连接。

正所谓大师论坛,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在本届论坛中邀请到了著名的德国戏剧舞美艺术家阿契· 弗莱耶讲述自己的戏剧生涯与对舞美戏剧的心得感悟。

在弗莱耶大师的讲述开篇便提到了一个贯穿全局的概念,舞美圈的人们叫它“导演剧场”。作为一名有底蕴、有实力的导演,弗莱耶更喜欢在透彻地了解戏剧之后跳出戏剧本身,他说“我希望并追求‘自由’”。在一台传统戏剧舞台上本该有的色彩、服饰、甚至剧情之外,加入导演对戏剧的理解与畅想,创造出一台与创作戏剧之人时空对话的“戏剧2.0”。

或许这听起来并不能为AV行业所用,实则不然。“导演剧场”的演出手法正因是“因人而异”,每一位有实力、有思想的导演都对一台戏剧有着自己天马行空的灵感,这也就使得每一台“导演戏剧”的呈现都需要不同且新奇的舞美表现。而这两点恰恰能被音视频硬件所满足。

在导演或是舞美研究者的眼中,AV设备只是他们创作戏剧的工具,他们想要的是心中完美的舞台效果。然而随着一台戏剧的表现张力需求与新颖程度不断提升,能够完成人力难以企及的舞台表现的AV设备越来越成为戏剧缔造者们的必备之物。

无论是在导演、观众或是AV从业者心目中,音视频硬件的创造从未“喧宾夺主”,但却有不可或缺之理由。一台优秀的戏剧当然要得益于穿着戏服沉浸表演的演员与设计情节、构思布景的导演,但在这一切之间,如果少了适时的声音、灯光,一整台戏剧便显得毫无生机。特别是在“导演戏剧”中,如果没有烘托气氛的舞美效果,不仅戏剧表演索然无味,还会失去与原戏剧作者对话的那种“灵气”,导演精心演绎的“读后感戏剧”便也就毫无意义。

在弗莱耶大师充满艺术气息的讲述之后,为期两日的论坛上,各位舞美圈中的实践者、学者以弗莱耶大师的思想为轴心,进行了自己对舞美艺术的心得分享。我们同样暂且不提距离我们很远的艺术氛围,而是寻找AV在舞美剧场中的融合点。

在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魏梅女士的分享中提到了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对整体艺术作品的看法,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与音视频效果相关的部分占据了“半壁江山”,不仅如此,艺术本身也是这些部分之间的糅合,它们通过各自的表现力互相成就对方,“有思想内涵者”为“形式主义者”赋予文化底蕴;“特效呈现者”让“故事舞台”更显真实;为“故事演绎者”增添表演张力,让故事内的思想与哲理更好地传导进观众的脑中。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先生在自己的演讲中很好地将AV与舞美联系起来,将舞台艺术与照明、虚拟现实相融合。

舞台灯光对于一场戏剧而言意义非凡,为了呈现舞台最佳的表演效果,负责照明的灯具就需要确保稳定性与色彩的准确度。然而目前市面上用于舞台的大多数LED灯是存在色准、耐用性、散热(进而导致噪声)的问题的,为此,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荧光陶瓷技术制成的透明陶瓷LED照明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如果在未来能够大批量地投入舞美市场,那么对于剧场长期以来的戏剧演出效果都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在虚拟现实方面,戏剧舞台“固守传统”的局面在如今也有了很好地改善。很多剧场导演“文艺复兴”式的思想不愿意接受科技的手段,认为会破坏戏剧本身的韵味和美,但随着科技表现力的提升与戏剧舞台上越来越丰富的表现可能性,活跃在影院中的VR眼镜与裸眼3D技术都能够很好地融入舞美剧场。

对于AV设备与舞美艺术的结合,在作为舞台缔造者的导演实践中能够得到最好的解答。在中国戏曲家协会理事熊源伟先生的分享中,他首先提到“导演剧场”中“吸收戏剧本身与外界营养并为己用”的做法很好,但一定不能被“迷惑心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才是一台“导演剧场”戏剧的灵魂。

就像我们吸取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思想,并结合中华文化做以表达,形成的就是一种新颖的“传统中华文化表演”,而在这之中,熊源伟导演也承认了多媒体技术对于这种思想汲取而后表达的可行性,至少能够将抽象的思想找到一种更切实际也更快速地表现窗口,也更容易与剧中人的表演相结合。

此外,熊源伟先生还在演讲中提到了现代艺术创作“突破疆界,恪守底线”的思想,所谓“突破疆界”便是与科技的融合。在讲述《弘一法师》戏剧实践时,熊先生很坦然地承认当年他便是很反对多媒体设备介入戏剧的,但迫于舞台呈现不得不用。然而在戏剧最终呈现的结果出来后,通过技术呈现而出的非现实的“戏剧内景色”极好地将戏剧的表演推上更高潮。

熊源伟导演说,影像的世界是虚拟的,但它呈现而出的图景是真实的;表演戏剧的人是真实的,但他们一定要用写意的手法呈现剧中虚拟的世界。这种微妙的同步也许是艺术与科技“突破疆界”早已注定的契机,但舞台创作者在运用科技的手法时也一定要“恪守底线”,用戏剧的假定性去改造图像的具象性。

最后,所谓舞美、所谓戏剧,其实并不一定拘泥于舞台之上。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生老师在谈到“回归戏剧本质,融入日常生活”时就将戏剧的概念拓展至“生活中的全景剧院”,同时更提升到了创造“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产业生态”价值合一的高度。

在沂蒙山村的课题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的村庄,在这里,每一名生活于此的居民都可以视作“剧中人”,而这其中要创造“过去”与“未来”便于AV有了脱不开的联系。对于生活于此的人们来说,这样“戏剧化”的设计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它们乐于融入戏剧之中,自由地进行表演,而影像与声音则完美地架构起了舞台布景,用真实的演绎铭刻历史印记、创造文化。

纵观本届舞美大师论坛,我们捕捉到了许多“舞美人”的“科技情结”,这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包含AV在内的科技手段已经真切地与舞美表演走到了一起。

总结而言,我们在本届论坛中看到了AV不得不置于舞美领域的理由;看到了音视频真正为戏剧舞台做了那些有价值的赋能;看到了作为“舞美前端科技”的影像为新生态的表演、为导演天马行空地畅想提供了怎样的表现窗口;看到了超脱于剧场之外,AV矩阵设备为还于本质的“生活全景剧场”创造了如此精彩绝伦的时空舞台。

相信在未来的舞美剧场表演中,戏剧创造者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到一起,正如阿契· 弗莱耶所言:“我们不仅要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我们要调用各种感官,这也正是我们工作的有趣之处。尽情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