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创报道】
21世纪是一个发展与变革飞速并行的时代,技术发展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显著反映见之于体验经济的盛行。如今,人们对于服务不分行业、不分领域的追求体验感;而借助于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也确实因为体验感创造了不菲的商业价值。
为了探寻体验经济下沉浸式创造的商业价值,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办的体验经济下的沉浸式商业设计与运营论坛落座于751园区时尚回廊。
从概念到实践;从内容到硬件,论坛邀请了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工程投影机行业开拓经理杨晨曦、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黑弓创始人王志鸥、凤凰数字科技视效导演李富荣、teamlab无界美术馆副总经理汪栋杰五位嘉宾上台分享经验,并在其后开启座谈对话,为交流提供平台。
·嘉宾分享
爱普生谈到,现有商业场景的信息堆砌早已为人所麻木,信息的传达效果难以企及目标,而在未来的商业场景中,沉浸式、互动式的消费场景是吸引消费的关键点之一。
想要实现美好沉浸场景的创作,硬件设备就必须要满足优质的、可行性强的内容展现条件。
作为全球投影业的翘楚,爱普生一直坚持的3LCD核心技术与严格的品控标准为沉浸内容的色彩展现与展示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而在“内容展现可行性”方面,爱普生零偏移超短焦镜头配件的使用最大化利用展示空间的同时为观众创造了更沉浸的包裹式光影空间,即便游客贴近墙面也不会因为遮挡投影机光路而破坏墙面上内容的完整性,对于游客而言,这一次的“打卡”体验怎可不谓之畅快?
硬件设备是工具、是载体,同时更是沉浸式环境得以存在的根本。爱普生希望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的产品,更好地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让体验不止于视觉,更深刻于心中。
费俊教授首先从学术或者说是概念层面对当今技术所创造的“沉浸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费俊教授一开场便提到了“场域”这个关键词。人们无论是交互还是感受外界都需要存在于一个场域之内,以往,这个场域可以是实地的;互联网诞生后,这个场域可以是虚拟的;而如今,因为有了技术的介入,现实与虚拟开始打破界限、相互融合,也就有了“混合场域”。
再出现了“混合场域”之后,技术不再限于对场景的改造,这种创造甚至具象到人的身体上。澳大利亚的行为艺术家Stelarc通过技术让自己的身体长出了“第三只耳朵”;通过“第三只手”来探寻技术深度侵入人的身体后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有了“混合场域”这一全新平台,出现了“技术具身”的艺术狂想,现代沉浸艺术家们的创作便是【在由虚拟场域与物理场域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内创造具有混合体验的混合叙事。】在这一句话中出现了多个“混合”,在“混合场域”的内容创造中,我们可以将时空、身份、感知的概念统一起来,因为技术的介入,创作者能够自如地变换、挪移甚至扭曲场域内的时空;借助道具装置,在同一场域可以产生多种真实的感知;高度既视感的技术化内容展现,让作者与观者的界限变得模糊。
一个手机APP,通过虚拟场域让曾经的北京老城区“活过来”,观者置身于现实的物理场域中,一眼望去是高楼林立,举起手机再一眼便是亭台楼榭。
举起手机,我们能听到从时空彼端传来的老年间吆喝、杂谈;举起手机,我们所到之处便是时空扭曲的节点,而此时此刻我们便是这行为杰作的创造者。时空、感知、身份的一体化只因一部手机而连通,显示与历史“一眼之间”的交融正是混合场域的完美创作。
“LOST IN
PLAY”名为“戏游”,实则为“迷失于场域之内”。“所谓沉浸感并非是将观者置于一个被包裹的场景内,而是要与观者产生心流,创造心灵上的共鸣”,费俊教授的这番话令我感触颇深。
场景内不仅为“游戏”,更是“现实”,梳妆镜前亲历现代与古时的身份转换,以一个“事件中人”的身份游历场景,是也当局者迷却“迷得其乐”。
穿梭于变换的虚拟场景,体验精彩之后来到“个性化生成器”这里扫码方才发觉,自己便是那虚拟场景中的一员。惊喜自己的虚拟身份生成之余,方才置身场景之中的更深层体验感涌上心头。
费俊教授通过“混合场域”诠释了沉浸式的创作,而其商业价值在无与伦比的体验感中无需多言。
新媒体艺术家、黑弓创始人王志鸥用场景实例展现了技术下美轮美奂的“文化记忆”。
3290位身穿发光服、手持光影屏的表演者在庆典之夜的天安门广场用90分钟无间隔的流动表演组合出一个个绚丽的团。黑弓的团队在张艺谋导演的带领下完成了一场目前世界最难的千人光影屏流动表演,开创了全新的公共艺术形态及数字驱动的编演模式。
在新概念的“光影沉浸演出”中,中国文化元素的体现是统领全局的亮点。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非脱离或割裂于传统,突破性的“钻石光阵”效果描绘出的一幅流光溢彩的“中国梦”图景不是将文化嵌入到光影的形式内,而是将文化腾挪到一个新的展示平台上,以科技的手段给予它全新的韵味。
“鲁镇社戏”,一个富有中国近现代文学意味的主题IP通过42块数控矩阵屏幕呈现,明明是电子屏幕,却让人仿若置于书卷之中,文化气息萦绕之下,“社戏”的表演则更加沁人心脾,流连忘返。
同样是作为优秀的内容创作团队,凤凰数字科技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的号召,用科技的手段让深藏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
《清明上河图》,一幅流传千年的经典,然并非所有人观之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艺术之美与历史韵味,但现如今,技术的手段却赋予了《清明上河图》无与伦比的真实感。面对历史,凤凰数字科技的选择不单只是以“沉浸科技”赋能,更遵循着一定之规。
“画游千里江山”是凤凰数字科技团队的一大力作,而在“画游”这一品牌之下,他们分离出了“画”——尊重文化、还原文化、传播文化;“游”——赏画人在画中游,营造丰富多元的游览体验。又将“画与游”相结合,打造拥有复合业态的文商旅综合体。
在“画游”之中,凤凰团队采用了“展览叙事”的手法,不止于观作品,更深入作品背后,探索作者的生涯、创作灵感……在此之后,观者甚至能够深入创作之中,进入画作,参与、体验千里江山的处处美景。
坐落于重庆的“画游千里江山”选择了让重庆人最熟悉的“九宫格火锅布局”,展现“江山之美”的同时包融了地域特色。而九宫格之间的隔断被巧妙地打通,游客无论身处方皆可畅行无阻,即使身处虚拟的包裹之下也丝毫不觉压抑,可以畅快地游走于美景之间,感受从心底涌上来的情感。
“画游千里江山”同时作为一个商业项目,其在经济创收上的设计与游览部分的结合可谓是行云流水,“宋潮有礼”这一现代与古代遥相呼应的主题已让游客有了几分醉意,精美而又颇具纪念意义的伴手礼、小摆件都让此次“江山之旅”不枉此行。
最后,凤凰团队希望他们创造的作品不仅是能带给游客沉浸的体验,更能为复合业态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平台。以沉浸式作品为基础,可在作品中或周边开展诸如研学活动、高端晚宴、实景娱乐与新媒体疗愈多种衍生活动,其中更是不乏“新媒体疗愈”这类依托科技的时代性新兴产物。
来自teamlab无界美术馆的王栋杰对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有充足的发言权,teamlab这个极为成功的案例不仅是将艺术带到了一个动感的、极具互动性的空间内,更实现了艺术作品由“观者尽力理解艺术创作”到“艺术为观者所创作”再到“观者即为艺术创作者”的转变。
Teamlab在经营中沿袭着“用户至上”的导向,基于用户的需求,不断进行着场景创新、破圈跨界。
藉由“破圈”的理念,teamlab积极尝试着与数字艺术外部的领域联通。将废旧厂房改造成光影美术馆;将交响乐礼堂升级为数字化音乐殿堂……
因数字艺术无时无刻都能存在的特性与其强大的展现力,各行各业展示与传播的需求都能够加诸于数字艺术之身。不仅如此,数字艺术创作本身能够实现的互动性更能够反作用于需求它的行业,为该行业的发展做有力的推手。
数字艺术创作的精彩体现于内容,但数字艺术本身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而言,沉浸式项目中的硬件设备需要完成的工作十分“简单暴力”却也是“无可或缺”。
·嘉宾对话
在分享的环节结束之后,嘉宾对话拉开帷幕。对话的首个问题围绕沉浸式产业目前发展的程度与未来的展望而展开。
对此,凤凰数字科技视效导演李富荣认为沉浸式项目的主体与核心还是落在内容上。一个好的内容创作能够引起用户的心流反应,那么这个沉浸式项目就是成功的。在未来我们可以有很多畅想,沉浸式项目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出现很多新的形态,但就目前来看,内容这个核心要素应该是不变的。
现如今,沉浸式这个词汇已经深入大众的生活,在我们聊着“万物沉浸”之时,又是否想到“沉浸”为何发生在此时呢?
teamlab无界美术馆副总经理汪栋杰将沉浸式广而走入公众的视野归结了2点原因。其一是因为我国不乏优秀的创作团队,他们运用科技手段创作出来的沉浸式作品有能力吸引用户,更具有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其二则是因为我们的沉浸式创作正在实现“走出去”的大动作,文化的输出是国家、民族之傲,用科技的全新方式所展现出来的沉浸式文化创作输出则是沉浸行业、产业之傲。
在沉浸产业已然布局国内的如今,大量的沉浸式项目需求仍然集中于国外的团队,对于此,嘉宾们提到无论是国内外的团队,内容是否优质总是项目最终落地的关键。国外的团队终归是有品牌效应的存在,在主题乐园的领域内,环球影业、迪士尼等品牌对国内品牌的挤压无可忽视。
但同时,目前国内创作团队的整体实力已然达到了一个相当的层次,从近期来《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优质内容的频出就可以看出国内的团队在内容层面并不逊色,因此对于沉浸行业之于国内的发展,我们应报以乐观的态度。
硬件作为支撑沉浸式项目展演的基础,其技术的发展也是沉浸式项目更多落户于国内的根源所在。
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工程投影机行业开拓经理杨晨曦谈到在投影机产品的发展中,激光光源的成本降低是更多沉浸式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此外,爱普生一直坚持的“省、小、精”理念致力于为硬件产品“提升亮度、缩小体型”,以适应更高的项目需求。
而从软件的角度来讲,近年来交互设计软件的普及不仅拓宽了硬软件结合的面,软件本身的友好性升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习成本,是软件能更好地应用于内容创作。
最后,沉浸式作为一个现如今已被津津乐道的词语,它形成的热潮又是否会很快地褪去呢?
对这个问题,嘉宾们表示沉浸式的表现形式见之于现代各行业的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刚性的需求,也就是说沉浸式的浪潮远未到达顶峰。对于沉浸本身而言,技术的发展是不会止步的,可能在未来,由于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沉浸式”这个词汇可能会迎来迭代,但“沉浸”在商业环境中的在地性体验仍旧保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对于沉浸式的观众而言,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让他们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还让人“回味无穷”,在更为广大的商业环境中,其实沉浸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观众们恰恰乐于看到更多场景的“沉浸”,因此,沉浸式的发展潜力仍旧无可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