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之创作放眼沉浸光影—“I Cube 影魔方”直播纪实
  

【投影之窗消息】 2021年7月, “I Cube 影魔方”沉浸光影特别直播,邀请了广州美学院副教授洪荣满、幻境创始人兼CEO江杰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共同进行座谈,从创作、从产业等角度共谈沉浸产业。

在如今众业态融合的大背景下,沉浸的形式已经深入各色的场景。无论是从设备、技术;还是内容创作和落地,中国的沉浸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昂扬”的发展趋势。而面对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现状的论题,幻境CEO江杰先生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幻境CEO江杰

在沉浸产业中,很多人可能认为英美、以至意大利、日本的沉浸产业更为发达,但其实通过数据这个不争事实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的沉浸产业在发展规模上的潮头地位。此外,由于“沉浸”本身所具有的体验性质,目前更多的沉浸产业是与娱乐分不开的。然而在我国,如此“娱乐”的沉浸是否能够作为中国文创产业走在世界前沿的代表也是需要看重且着手推动之事。

产业现状的“高昂”,同样对应着无法逃避的挑战。对于“沉浸产业”本身来说,优秀的用户体验势必有着对应的代价。正因为沉浸从体验延伸到了公众性的“产业”,当1对1的体验充斥到成百上千的游客,体验感自然大幅下降。因此,沉浸产业必须要最终在最优体验与实际效果间做出平衡。也正因如此,沉浸产业的客流量与客单价等问题相比传统娱乐产业更为敏感和重要。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沉浸行业可以选择的路其实有很多。所谓“万物沉浸”,可以将沉浸的“轻”体验更广域的融入到生活中,火车、飞机的视听服务都可算入其中。又所谓“全域沉浸”,通过大面积的沉浸布景,让大量游客都能同时置身其中,感受千万人之上的宏大“沉浸气势”,同样能够收获优质的体验。

在面对沉浸行业面临的挑战一问时,走在艺术前沿的创作者们也有其深切的感受。数字艺术家邹麓阳在近两年沉浸艺术蓬勃发展之中感受到了硬件、软件技术的完善,他认为未来的沉浸艺术创作将会在技术实现上变得更加简单,相应的,要想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保持沉浸艺术的发展,更加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创作本身对游客的娱乐性,还要让创作具有内涵,向“文创”落叶归根。

数字艺术家邹麓阳

对于创作者来说,当他们在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时,本身更为关注的不免会是“艺术”本身,但为了最终项目的呈现,创作者们也必须要将自身的艺术与外在的“光影”联系到一起。新媒体艺术家姚鹏飞谈到自己的团队所创作的新媒体艺术时,详尽的向诸位展现了作品在“艺术性”上的脉络,而在他们团队的概念中,这条脉络也是继承并将延续传承下去的永久性创作核心,这就要求他们跟随者外界因素(硬件设备、软件技术)的变化,始终将脉络明晰的表现于不同输出渠道之上。

新媒体艺术家姚鹏飞

另一方面,在邹麓阳的观念中,他认为沉浸式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形式,但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应用沉浸式来创造一个体验空间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将沉浸式作为一个浮于表面的卖点,那不如不去做。因此,要想做好一个沉浸式的项目,首先就要奠定该项目的“沉浸式深度”。同时,创作者往往对于项目的最终呈现有一个宏观的体验预期,但如果在落地过程中,因与设备、软件等外部因素协同出现问题时,项目带给游客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位的体验一旦不平衡,便会让整个项目的体验感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权衡项目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一关键性的问题。

伴随着沉浸艺术的兴起,沉浸创作的教育、学习也成为了许多人想要涉足的领域。针对于此,广州美学院副教授洪荣满、幻境CEO江杰在分享发言中都提到沉浸艺术的教学其实是“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分家的。正因为沉浸艺术是以“体验”为主体,所以并不容易对其进行一个框架化的系统知识教学梳理,更多的教学都是融于项目实际体验中。

广州美学院副教授洪荣满

对于沉浸产业创作的教育,网龙网络的杨少梦女士作为企业这个角色的代表,深刻的感受到在项目实现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切度之高。而在高校、社会沉浸教育的“二合一”之下,企业要做的更多是为教育输送更多的案例以及提出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更多需要处理的问题。这样让企业、高校、创作者之间形成一个高效良性的循环,以此促进沉浸产业整体的发展。

网龙网络公司高级战略发展经理 杨少梦

既然是作为产业而发展,那么沉浸产业也必将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应如何入驻并实现商业价值。对于此,幻境CEO江杰表示他们通常会为一个未涉足过沉浸行业的企业制定不同程度的“企业体验”计划。对于浅尝辄止者,举办或赞助一些沉浸式项目、活动,借此来了解沉浸行业的现状、商业潜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对于一些确定想要投入行业的企业来说,让其了解到沉浸将会在当下社会各界、个场景内产生怎样的“泛价值”,或是有哪些标志性的“沉浸商业标杆”,从而为企业明晰要投入的方向。